羅輯思維192集弱者的思維

羅輯思維192集中,羅胖藉由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清朝政府體系如何應對英國官員的入廣州城要求,以及戰爭時清朝的外交處理方式,來論述,一個沒有強烈清朝政府在全國上下沒有一致性的發展目標下,一昧追求穩定的不確定目標下,只會導致國家失敗。而這也應證個人應該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在這社會有所突破。

但是,這場戰爭的背景故事,清朝真的如羅胖所說的,如此荒謬無能嗎?


清朝時期,全中國人口已達4億人口。而整個政府體系,是上層的政府架構在士大夫階級上,間接統治底層人民(PS1),這是一個三明治般的統治架構。但是當時的統治階層,並沒有如今天一樣完善的統治工具(包含法律體系,電腦資訊系統等等),政府的力量,其實僅止於城市和士大夫階層,無法滲入到每個人身上。

在這樣的政治架構上,政府的長期治理目標,是在於維持政權的穩定,避免政府被內部勢力篡位,或是新興內亂政權奪權,而不是在於積極擴展領土影響力。這也導致了在第二次英法戰爭前夕,英清兩個的戰略目標根本不同,對清朝而言,維持內部的穩定度是首重目標,而英國則是企求在中國獲得貿易權利。

當然,我們可以從百年之後的觀點,去指責當年清朝追求內部穩定的目標是錯誤的。但是,別忘了同時期,清朝所面臨到的壓力。

在本集描述的1846至1860年之間,發生了席捲中國一半領土的重大內亂:太平天國(1851–1872)和捻亂事件(1853–1868)。這兩場內亂,除了大片領土和軍隊損失之外,還損失了重要的財政收入。而當時的清朝,以維持內部穩定,而非積極對外擴展,做為統治的目標,並不難理解。

另一方面,中國從秦漢以來,一直都是東亞地區唯一霸權。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關係,往往是建立在以清政府為中心,周邊國家進貢以交換貿易特權的朝貢體系,和歐洲國家的外交模式是不同的。

從這些歷史背景來看,清朝其實並沒有表現很差。以「基於過去經驗」和當時清朝面臨的困境來看,清朝官員的表現其實是符合一個常理的作為。在此同時,清政府並不是如大家想像的無能不思改變。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也馬上意識到自己外交錯誤,而成立總理衙門,統合對外事務。

而清朝和英國的最大差異,在於英國的社會結構與經濟架構已經轉型。英國人民總數只有清朝的1/25,但是英政府能動用的財政支出是清朝的4倍。也就是每個英國人對政府的財政貢獻是清朝人的100倍(PS2)。會有這麼大的實力差距,這是在信用制度,生產體系,商業貿易等多個層次的大規模砍掉重練之後,累積出來的實力差距。

整個中國要在社會以及經濟體系上追上歐洲的制度,那已經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又過了130年的事。在這當中,原本存在的地主死傷殆盡,士大夫階級從此離開中國社會,皇權殞落,中國之上不再有傳統儒家的政治思想,才完成了中國社會制度的轉型。我們又如何能從今人的角度,去苛求當時士大夫及官員力求政權穩定的思想呢?

PS1:這是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提出的明清統治架構。
PS2: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77385774.A.E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