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191集討論-關於知識膠囊

上週10月13日,新一集的羅輯思維,從時代週刊(Times)的創辦過程,設定的對象族群等議題,回過頭來討論「羅輯思維」節目和「得到」app的市場定位。

在過去這一兩年間,對岸出了很多類似的節目,除了羅輯思維本身外,還有梁文道道長的一千零一夜,宋鴻兵的鴻觀等類似節目。這些節目的對象,類似這集羅胖所說的:針對新興的中產階級,將複雜的知識濃縮,以便快速吸收。

而這樣的做法,當然會引起兩種爭論:1. 濃縮的知識是否實用?2. 我也想跳下來自己做?


要學習知識,最完整的方式大概是在教育體系(學校,課程)學習,除了知識的學習外,也能接觸到在這方面的專業人仕和人脈。而次佳的模式則是買書,透過書本在幾百頁之間濃縮的知識,在短短的幾天或是幾週內,以空檔時間完成學習。而羅輯思維這類節目,則是更進一步的濃縮,在一至兩小時的時間內學習到一個概念。而這樣的知識濃縮,其實是去掉了許多中間推演的脈絡,個案的觀察,以及正反論述的辯論。

也因此,從教育體系到書本到視頻節目,隨著時間的濃縮,雖然同樣掌握著一個知識的概念,但是在知識的深度上就大幅縮短。而這樣濃縮的知識,是否實用呢?

在知識大爆炸的現代,我們生活中接觸到的任何事物,都牽涉到複雜的知識,包括上下班的塞車問題,每天生活接觸到的物價,吃的東西對健康的影響等等,這些背後都有很複雜的體系在運作。但是身為現代人,其實並不需要了解到這運作系統的細節,我們只要知道這當中的大概知識即可,譬如說我們不用了解悠遊卡是透過什麼樣的運作模式,但是我們只要知道悠遊卡可以用在什麼範圍,國內外有什麼類似悠遊卡的系統,以及他可能延伸到什麼程度,這就很夠生活上的使用。

濃縮的知識,正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快速而且有效地處理這些資訊。一個現在人,如果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去了解悠遊卡運作的道理,那他就失去了一個月的時間去了解其他知識的機會。

因此,濃縮的知識,是有他的必要性。不管是週刊,雜誌,電視等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或是現在風行的羅輯思維,鴻觀,一千零一夜的節目,其實都是這樣的目的。只是,從廣播,週刊,電視到現在手機的視頻,傳播形式的改變,是為了能更加有效的利用時間學習知識。

當然,你也可以像我一樣,除了學習這些濃縮知識外,也將這些知識與自己原有的認知做比較,進一步思考這些內容的真假對錯,而將自己的認知往上提升。

很多人看到了羅輯思維的成功,會唸著說,這還不簡單,就一個固定的攝影棚+攝影機,講講話就能錄製了。但是這就小看羅輯思維這個節目。一個節目要製作,從前端的內容企劃,錄製,到後端的剪接編制等等,都是非常複雜的流程。這是需要一整個團隊的合作才有辦法完成。羅胖在羅輯思維之前,是在央視做多年的節目製作人。這樣的經歷,讓羅胖在羅輯思維剛創立時,就知道如何去找適當的人才來完成節目製作。而一般人在沒有相似的經驗下,是必須花很多時間去走這段冤枉路。

除此之外,羅輯思維這類知識性的節目,講求的是穩定高品質的輸出水準。要有這樣的輸出,當中也需要非常強的紀律去維持。這對一般人來說,其實是很吃力地工作。 如果您看了羅輯思維的節目,也想自己做類似的節目,其實可以先試試寫以專業取向的部落格文章,試著維持每週寫1~3篇文章,寫3個月看看。如果能達到穩定的文章水準,那就可以試著進一步擴展成果,往羅輯思維的方向前進!

最後,除了優酷,Youtube上的羅輯思維視頻節目,以及喜馬拉雅app上的羅輯思維音頻,最近Podcast上也出現了羅輯思維的音頻。iPhone使用者可以透過畫面較簡潔的Podcast來收聽喔(音頻相較於視頻也比較省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