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楊前署長

楊前署長在今日的蘋果日報以我無意挑撥醫病關係回應筆者的文章,認為健保未虧待底層醫護人員。然而,數字是會說話的。
以筆者前文的統計數字,在民國101年的基層診所,包含西醫,中醫,牙醫,其平均月營收約為56萬。在國稅局的認定上,22%為收入。也就是說,基層診所醫師的平均月收入約為12萬3千元,年收入147萬。同年台灣平均國民所得為23,380美元,以1:30推算國民平均年所得為701,400元。也就是說,與同年的國民收入相比,基層診所醫師的醫療收入不過是一般國民所得的2倍多。而在此同時,台灣民眾平均就醫次數為一年15次門診,與OECD國家的平均就診次數6.5次相比,要來的高,楊前署長過往的研究指出,OECD國家醫師的平均薪資是受薪階級的2-3倍。也就是說台灣醫護人員的高薪,與國外的同僚相比,並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工作量增加了不止一倍。

同時,筆者的文章醫療費用的增加大於經濟成長率?根據2011及2012年的健保署公開資料粗算,老年人口的健保支出是壯年人的3.5倍,是未成年人的7倍。而台灣每年老人人口增長約2%左右。換言之,在人口老化的自然趨勢下,醫療花費的增長是自然趨勢,無關於經濟成長率或是健保署是否特別照護醫護人員。

而醫院醫師及醫護人員被財團法人醫院剝削的問題,衛生署/衛福部更難就究其責。在過去三十年當中,政府開放並鼓勵財團法人醫院的成立,給予其賦稅等相關的優惠政策,並通融財團法人醫院和相關財團間的資金往來,並且不積極推動醫院公告財報。在此同時,政府又大幅縮減公立醫院的預算。在一來一往間,財團法人醫院變成醫院的主流形式。而這也導致了衛生署和衛福部在這幾年的醫療政策上被財團法人醫院左右。

私人財團法人醫院,又著重獲利,壓縮基層醫護人員的勞動權利。在過往的數年,不斷有醫護人員因惡化的勞動條件導致過勞死,受傷,或退出職場。而相關主管機關衛福部/衛生署不僅漠視此狀況,更曾放話說醫師一周工作兩百小時都不違法。因此,衛福部/衛生署可說是造成血汗醫院之推手。

以楊志良先生在公衛界的隆重地位,擔任過衛生署署長,主導過國內醫療政策,若連過往醫療政策對醫護人員造成的衝擊都未了解,而夸談健保制度的好處,漠視底層醫護人員勞動條件之惡化,也不過是顯露出主政者的殘忍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