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價調整(一)

今天醫藥新聞最大的一條就是調降藥價一事,影響範圍廣(絕大多數民眾)且深(幾億元以上的支出)。先看一下各家新聞:
藥價再降∼未來明星藥恐缺貨?健保局:有很多替代藥
8百原廠藥遭砍 民眾恐換本土藥
台藥不穩定 醫師不想用
健保藥價大降 將掀換藥潮
健保局:替代品項多 不必擔心無藥可用
醫院低調因應:絕不會讓病人沒藥吃
「明星藥」外商 揚言退出台灣

由這些新聞可以看出,外國原廠藥(註1)的價位是比國內學名藥(註2)要來的高。而原廠藥的特點在於藥效較好,單價高;而學名藥則相反,藥效略差,副作用較多,但是相對的單價也低,一般學名藥的藥價約是在原廠藥的6成以下,這是因為學名藥少了研發的成本,還有製程的不同等因素導致。

藥價政策會牽涉到國內生技產業的問題,這是因為生技產業最終都是要有產品產生,許多都是以藥品、疫苗等方式產生。一顆藥從研發到生產是非常耗時耗錢,有人估算過,每100種新藥大概只有1種可以通過種種的臨床試驗而上市,每一種新上市的藥大概要5~10年的研發經費。對於國內弱小的生技產業來說,沒有足夠的資金等於沒有足夠的動力可以研發新藥。在這種扶持國內生技產業的前題之下,健保局的政策其實是非常偏向國內藥廠的。像是學名藥的藥價偏高、刻意壓低原廠藥藥價等等。在今天的新聞又可以再度看到這樣的傾向。

不過這種深入的討論在大眾媒體面前是不值得一題的,因為對於這些喜歡炒作話題的大眾媒體來說,改換新藥會不會死人,是不是能解決藥價黑洞才是重點。所以媒體的重點只擺在膚淺的價位考量而已。

註1: 原廠藥指的是由該藥廠研發、生產上市的藥,是在專利期內受法律保護,其他藥廠不得製作的藥,或是指已經過了專利期但仍由原廠生產的藥。
註2: 學名藥是相對原廠藥而來,指的是已經過了專利期保護,各家藥廠自由生產的藥,像是普拿疼就是一種學名藥